掃雷玩法
在遊戲選單上,單擊開局。要啟動計時器,請單擊遊戲區中的任何方塊。
注意:
通過單擊即可挖開方塊。如果挖開的是地雷,則您輸掉遊戲。
如果方塊上出現數字,則表示在其周圍的八個方塊中共有多少顆地雷。
要標記您認為可能有地雷的方塊,請右鍵單擊它。
遊戲區包括雷區、地雷計數器和計時器。
自定義遊戲區域
在“遊戲”選單上,單擊“自定義”。
通過指定水平和垂直顯示的方塊數來定製雷區尺寸,並指定雷區中放置的地雷數。
掃雷簡介
歷史介紹
掃雷最原始的版本可以追溯到1973年一款名為"Cube"(方塊)的遊戲。1985年,“方塊”被改寫成了遊戲"Relentless Logic"(簡稱為“Rlogic”)。在“Rlogic”里,玩家的任務是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為指揮中心探出一條沒有地雷的安全路線,如果路全被 地雷 堵死就算輸。兩年後,湯姆·安德森(Tom Anderson)在“Rlogic”的基礎上又編寫出了遊戲“XMines”[3](地雷),由此奠定了現代掃雷 遊戲 的雛形。
在此基礎上,1989年開始受僱於微軟公司的兩位工程師羅伯特·杜爾(Robert Donner)和卡特·詹森(Curt Johnson)開發出了掃雷遊戲。微軟於1990年10月收購了掃雷的著作權,並隨紙牌遊戲(Solitaire)一同載入到1992年發布的Windows 3.1系統上,從此掃雷才正式在全世界推廣開來。雖然歷經多次外觀變化,Windows自帶的掃雷——winmine一直是最流行的掃雷版本。在Windows 8中,掃雷遊戲依然存在,但被重命名為Microsoft Minesweeper[5],在Windows Store上提供下載。
雖然winmine非常流行,但其在防作弊方面比較薄弱,功能也有限制。2003年,第一個具有錄像功能的掃雷克隆版本出現(後來命名為Minesweeper X)。2004年初,功能更強大的Minesweeper Clone也釋放出首個測試版本。此後,掃雷愛好者多使用有限的幾種掃雷克隆版本交流紀錄,參與排行。
遊戲玩法
以windows XP自帶掃雷winmine.exe為例(其它版本的掃雷遊戲與之大同小異)。遊戲區包括雷區、地雷計數器(位於左上角,記錄剩餘地雷數)和計時器(位於右上角,記錄遊戲時間),確定大小的矩形雷區中隨機布置一定數量的地雷(初級為9*9個方塊10個雷,中級為16*16個方塊40個雷,高級為16*30個方塊99個雷,自定義級別可以自己設定雷區大小和雷數,但是雷區大小不能超過24*30),玩家需要儘快找出雷區中的所有不是地雷的方塊,而不許踩到地雷。
遊戲的基本操作包括左鍵單擊(Left Click)、右鍵單擊(Right Click)、雙擊(Chording)三種。其中左鍵用於打開安全的格子,推進遊戲進度;右鍵用於標記地雷,以輔助判斷,或為接下來的雙擊做準備;雙擊在一個數字周圍的地雷標記完時,相當於對數字周圍未打開的方塊均進行一次左鍵單擊操作:
左鍵單擊:在判斷出不是雷的方塊上按下左鍵,可以打開該方塊。如果方塊上出現數字,則該數字表示其周圍3×3區域中的地雷數(一般為8個格子,對於邊塊為5個格子,對於角塊為3個格子。所以掃雷中最大的數字為8);如果方塊上為空(相當於0),則可以遞歸地打開與空相鄰的方塊;如果不幸觸雷,則遊戲結束。
遊戲結束
右鍵單擊:在判斷為地雷的方塊上按下右鍵,可以標記地雷(顯示為小紅旗)。重複一次或兩次操作可取消標記(如果在遊戲選單中勾選了“標記(?)”,則需要兩次操作來取消標雷)。
雙擊:同時按下左鍵和右鍵完成雙擊。當雙擊位置周圍已標記雷數等於該位置數字時操作有效,相當於對該數字周圍未打開的方塊均進行一次左鍵單擊操作。地雷未標記完全時使用雙擊無效。若數字周圍有標錯的地雷,則遊戲結束,標錯的地雷上會顯示一個“ ×”(見右圖)
策略與技巧
如果無法判定某方塊是否有雷,請用右鍵單擊兩次給它標記一個問號 (?)。之後,您可以用滑鼠右鍵單擊方塊一次將該方塊標記為地雷或者或用滑鼠右鍵單擊方塊兩次去掉標記。
如果某個數字方塊周圍的地雷全都標記完,可以指向該方塊並同時點擊滑鼠左右鍵,將其周圍剩下的方塊挖開。如果編號方塊周圍地雷沒有全部標記,在同時使用兩個按鈕單擊時,其他隱藏或未標記的方塊將被按下一次(即閃爍一下)。
尋找常見的數字組合,這通常會指示地雷的常見組合。例如,在一組未挖開的方塊的邊上相鄰的三個數字 2-3-2 表示這三個數旁邊有一排有三個地雷。
常用術語
局面評估
3BV(BBBV): Bechtel's Board Benchmark Value[13]將所有非雷方塊點開所需的最少左鍵點擊數,普遍用來評估局面難易程度的數據。
ZiNi: Elmar Zimmermann和Christoph Nikolaus共同提出的一種算法
用來評估完成局面所需要的最小點擊數,類似於盲掃時的3BV。
UPK: Unfair Prior Knowledge
可重新開始同一局的遊戲模式。
Dreamboard(夢幻圖):泛指3BV小的不猜好圖,有時特指歷史上著名的一個中級圖。
實力參數
IOE: Index of Efficiency [ 3BV / Total Clicks ]
3BV與實際點擊數的比率,是普遍用來評估玩家操作效率的數據。
ZNE:ZiNi Efficiency [ ZiNi / Total Clicks ]
ZiNi效率,ZiNi值除以總點擊數,與IOE類似。
3BV/s: 3BV per second [ 3BV / (Time - 1) ]
一局內平均每秒鐘完成的3BV值,是普遍用來評估玩家掃雷速度的數據。
IOS: Index of Speed [ log(3BV) / log(Time-1) ]
3BV的對數與時間的對數之比率,與3BV/s作用相當。
RQP: Rapport Qualité Prix [ Time / (3BV/s) ] or [ Time×(Time-1) / 3BV ]
時間與3BV/s的比率,因加入了時間因素,比3BV/s更能說明掃雷速度。
QG: Quality Grade [ (Time-1)^1.7 / 3BV ]
基於掃雷網大量數據得到的分級實力參數,作用類似於RQP[14]。
遊戲風格
NF(盲掃): Non-Flag
一種僅用左鍵點開數字而不標記地雷的玩法。
FL: Flag相對於NF的標雷玩法
掃雷軟體
系統自帶的掃雷程式以遊戲體驗為設計指向,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對潛在作弊可能的預防。流行最廣的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掃雷同樣如此。Windows XP以及之前版本的掃雷存在計時停止BUG,這可能導致玩家無意中觸發BUG得到遠超自己當前水平的紀錄,也可能被一些有心者刻意利用成為作弊的手段。而Vista之後的版本允許玩家重玩同一局,更是導致成績的真實性難以判定。
出於這點考慮,系統自帶掃雷的截圖甚至是錄像都不能成為加入掃雷排行的依據,因為即便是錄像也有被加速的可能。只有三種專業掃雷軟體(①Minesweeper Arbiter②Minesweeper X③ViennaSweeper)記錄的特殊格式的錄像能被國際掃雷網承認。Minesweeper Clone也曾作為掃雷的一個專業克隆版本,但它因存在一個嚴重的BUG而被停用,國際網停用日期:2013-07-01,掃雷網停用日期:2013-08-12) 。這些軟體不僅具有強大的防作弊功能,還帶有自動錄像、數據統計等實用的可設定項。而中國掃雷網只承認Minesweeper Arbiter的錄像。
紀錄相關
MB: Miss Block
整個局面都完成,但有一個方塊因忽視而沒有點開的情況。
LC: Lose on the last click
打開最後一個方格時不幸踩雷。
Hopsing(雙破):同時打破自己的時間和3bvs紀錄。
Sum: 初級、中級、高級成績相加而得出的總成績。
Sub: 小於某數值,比如高級Sub50就說明高級成績4。
Minute Barrier(分障):常有玩家在高級60s大關受阻很久。突破分障才能飛升神界[15]。
Elmar's Syndrome(艾爾瑪綜合徵):連續取得同一成績而長期未能突破的現象,因 Elmar Zimmermann 得名。
掃雷的起源
掃雷最原始的版本可以追溯到1973年一款名為“方塊”的遊戲。
不久之後,“方塊”被改寫成了遊戲“Rlogic”。在“Rlogic”里,玩家的任務是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為指揮中心探出一條沒有地雷的安全路線,如果路全被地雷堵死就算輸。兩年後,湯姆·安德森在“Rlogic”的基礎上又編寫出了遊戲“地雷”,由此奠定了現代掃雷遊戲的雛形。
1981年, 微軟公司的 羅伯特·杜爾 和 卡特·詹森 兩位工程師在Windows 3.1系統上載入了該遊戲,掃雷遊戲才正式在全世界推廣開來。
這款遊戲的玩法是在一個9*9(初級),16*16(中級),16*30(高級),或自定義大小的方塊矩陣中隨機布置一定量的地雷(初級為10個,中級為40個,高級為99個)。由玩家逐個翻開方塊,以找出所有地雷為最終遊戲目標。如果玩家翻開的方塊有地雷,則遊戲結束。
掃雷記錄
現在掃雷高級的官方紀錄是38.589秒,紀錄的保持者是迪昂.提烏(DionTiu),在2006年5月9日創造的.
掃雷中級最高的官方紀錄是10秒,由美國玩家MattMcGinley保持.
初級紀錄是1秒,世界上很多人達到了這一點.在1秒的時間裡完成初級的掃雷,據測算機率在0.00058%至0.00119%之間,點四個角的可能性最高.
國內的中級、高級記錄由中國掃雷第一人張砷鎵(世界排名第四位)保持,分別為11.37秒和41.35秒。